為什麼文法、單字我都會,卻還是不會說英文?

學習心法

台灣英文教育注重考試,導致人們學了多年英文很會解題,卻說不出口 (圖Freepik)


「英文」作為臺灣學生在校必修的外語,許多人學習英文的資歷都是超過 10 年以上,但當你走上街頭,能夠流利使用英文溝通的人並不在多數。

你是否也有好奇過,為什麼學了這麼多的文法、背了這麼多的單字,自己講起英文卻還是支支吾吾的呢?

今天就讓我們來探討為什麼大部分的臺灣人接受過英語教育,卻還是不會「說英文」的原因吧!

考試文化的影響

如果沒有刻意安排,多數臺灣人第一次接觸英文就是在學校,且接觸英文最多的地方也是學校。但在應試文化的氛圍下,英文更常被視為「考試科目」而非「溝通工具」。

我曾在美語補習班擔任助教,負責三、四年級的學生,該補習班強調孩子在與外師的互動下,使用英文進行學習。有一次中堂休息我被這群孩子徹底驚豔:他們在有限的句型及詞彙下,依然能和外籍老師自在聊天,大談自己喜歡的卡通角色。

然而,這樣的學習氛圍在國中後就會徹底改變。學校會開始瘋狂趕進度,著重的目標不再是溝通,而是一連串的文法分析、詞彙記憶及閱讀理解。學校會訂閱英文雜誌,卻不會帶學生怎麼讀,只是單純多了雜誌附贈的考卷要預習。

考試教育導致學生精通解題,卻不會用英文主動表達 (圖:Freepik)

你也許會想,學生課餘時間可以自行閱讀,但別忘了還有國文、數學、生物等科目等著他們。每堂課都有作業和考試,有些人晚上甚至還要補習。一整天緊湊的行程早就讓他們精疲力竭,根本無法透過這些讀物陶冶身心。

人們太習慣把英文當作一門學科,導致我們可以熟背各種動詞時態、文法結構,完成困難的閱讀測驗,卻無法用英文來溝通。那是因為在學校並沒有使用英文溝通的機會,所以我們才會有明明文法、單字都會,為什麼還是不會說英文的錯覺。

無需從頭來過

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,若要學會說英文,是不是要從頭來過。不用擔心,正因為你已經花了大把時間學習文法與詞彙,你只需要學會使用場合如何使用,並透過實際操作加以熟悉,就能將英文變回「溝通工具」。

只要透過實際操作加以熟悉,就能將英文從考試科目變回溝通工具 (圖:Freepik)

Seymour 是臺灣首屈的微學習英語學習平台,主打每次針對一個教學重點,以聊天室互動的方式進行教學。每堂課皆有與課程息息相關的趣味原創動畫,所有台詞皆由母語人士撰寫。透過真實互動情境,了解每個句型的使用場合,並透過主動表達,翻轉過去被動的學習方式。

在 Seymour,你不僅可以找回過去學過的文法,也可以發掘從未見過但實用度滿分的句型。我們的主題課程涵蓋了生活常用的各種文法、諺語、用法與詞彙,搭配翻譯題、自由造句、口說挑戰等豐富的實戰演練,讓你不再被分數綁架,而是真正學會怎麼用英文說英文

現在就下載 Seymour 體驗我們獨特的互動式微學習教學,一起 See More, Learn More, Do More 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