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學習的 5 大常見迷思
學習心法
台灣人在學習英文的時候常會有一些迷思,導致學習英文事倍功半 (圖:Freepik)
英文作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之一,也是我們最早接觸的外語。許多人學習英文的資歷超過 10 年,卻還是無法自然地使用英文,甚至到現在還認為只要苦讀文法書、單字書就能說出一口好英文。
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破除幾個常見的迷思,讓你在英文學習的旅程不再走冤枉路。
迷思一:檢定高分就是英文能力好?
許多人認為,只要多益、雅思、托福等檢定能夠拿到高分,就代表英文能力出色。然而,這些測驗能評估英文的綜合能力,卻不一定能夠完全反映真實的語言運用能力。
舉例來說:你有沒有遇過在路上遇到外國人問路,想要展現臺灣人的熱情,缺因為不知怎麼說,最後只能用手指著某個方向,一邊說 go there 的尷尬情況呢?
我們太習慣把英文當作考試學科,但日常生活不會出現選擇題,更不會有填空題、克漏字。我們不該過度看重分數,應該將其視為達成目標的其中一個門檻或標準。
你可以從興趣或時事接觸英文。例如你喜歡某位影星,那麼你可以去看他的作品、訪談或社群,學習他的用字遣詞、宜揚頓挫,讓你的英文更加生活化一點。
迷思二:學英文只能去國外?
出國遊學的確能夠透過與當地人交流,學到道地的語言使用習慣。但不是所有人都閒錢出國唸書。
我們不一定要身處國外,只要妥善利用豐富的資源,像是線上課程、影音教材、語言交換等,就能夠創造語言環境,學會道地的英文。
很多素材都是免費可取得的,像是耶魯大學的開放課程、TED 演講或是 BBC 的英語教學課程等。只要建立正確的學習心態,即使不出國,也可以透過日常練習來提升英語能力。
迷思三:學英文有速成班
坊間可以看到許多標榜「3 個月流利英文」或「30 天英語速成班」的課程或書籍,讓人誤以為只要短期訓練就可以學好英文。如果是這樣,那麼為什麼我們學了一輩子的英文卻還是沒辦法流利使用呢?
因為語言學習是長期累積的過程,沒有所謂的捷徑!
與其每個禮拜花 1 個小時上課,不如每天花個 10-15 分鐘練習或接觸英文,才能夠真正的將英文內化成自己的東西。
迷思四:標準發音才是好英文
很多臺灣人認為,只有擁有像母語人士一樣的發音,英文才算說得好,還因此對於自己的臺灣口音感到自卑,甚至不敢說出口。
然而,英文是一種的全球語言,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口音,甚至連美國的各州都有各自的口音和慣用語,重點在於清楚表達,而不是完全去除自己的口音。
只要能夠讓對方理解,並且自信表達,就已經是成功的溝通了。
迷思五:想增加詞彙量,背字典就對了
還記得學生時期抱著 4000 單、7000 單狂背猛背,只為了應付各種考試的時光嗎?這些單字你現在還記得多少呢?
背單字雖然能夠擴充詞彙量,但若沒有試著使用,很快就會忘光光。更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實際應用加深印象。
例如:你前陣子得了腸胃炎,可以查到這個詞的英文是 stomach flu 或 stomach bug,常搭配 have、get 使用,接著嘗試用這個詞造句,或分享不舒服的感受。
透過實際練習,你可以內化這些單字,未來也能更快地將他們應用在生活之中。
總結
學習英文沒有捷徑,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長期累積、實際應用,並且根據自身需求調整學習策略。只要保持正確的學習觀念,持之以恆,你也能在英文學習的旅途樂在其中。
Seymour 是臺灣首屈的微學習英語學習平台,強調透過聊天的方式,一次針對一個學習重點進行教學,並搭配豐富的實戰演練,每天只要 10-15 分鐘,就能循序漸進掌握各種文法、用法、諺語及詞彙,每堂課還有原創的趣味動畫,讓你隨時隨地建立屬於自己的英語環境。
現在就下載 Seymour 體驗我們獨特的課程,一起 See More, Learn More, Do More 吧!